English

北粳南引重新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易脱粒型粳稻新品种“中粳564”培育成功
2000-05-16 来源:光明日报 通讯员 李国杰 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

本报讯由沈阳农业大学研究员陈温福等主持完成的“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历经4年攻关,育成了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沈农9017”,通过籼粳稻杂交异地穿梭育种育成了易脱粒型粳稻新品种“中粳564”,使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获得成功,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业部门根据南方稻区气候条件及生长期长等特点,曾倡行籼稻改粳稻,但由于引种不当,栽培技术欠妥,科学预测、论证及研究不够,致使这次大规模引种失败。时至今日,一些地区的水稻科研人员仍视“北粳南引”为禁区,“北粳南引”的研究曾一度中断。沈阳农业大学的几代科研人员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关注这项对我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并开展了相关的开拓性研究,为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八十年代初,南方一些省份出现了籼米大量积压的现象,籼稻产区开始注意提高稻米品质问题,要求发展优质商品稻米生产。在这种形势下,籼改粳又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也为“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创造了适宜的时机和社会条件。从那时起,沈阳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与安徽、湖北、江西、四川、河南等地有关单位协作,开展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

北粳南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生态条件不同植株繁茂性差、生长量不足、生育期不适合当地需要、抽穗开花期不耐高温、结实率偏低和脱粒困难。在北粳南引重新研究中,科研人员针对这些难题,选择了含籼稻血缘的籼粳杂交后代中偏粳的优良系统,经南北穿梭育种,反复鉴定,优中选优,育成了“中粳564”。该品种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早7-10天,有利于多熟制茬口安排,产量达到当地高产品种水平,7项品质指标达到部颁一级粳米标准。科研人员还根据品种特性和江淮地区自然条件,开发出与所育品种相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目前,“沈农9017”和“中粳564”两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达617万亩,增产稻谷1.97亿公斤,创经济效益4.21亿元。此间一些专家指出,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获得成功,将加速籼改粳的发展进程,在发展我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